诗词大全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 诗词大全 作者: 陶渊明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时光又哪会再来呢?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的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

  简短诗意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的原文翻译
  2、“王维《崔兴宗写真咏》”的原文翻译
  3、“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的原文翻译
  4、“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三》”的原文翻译
  5、“李白《古风·庄周梦胡蝶》”的原文翻译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杜甫《赠李白》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 下一篇: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