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作者: 元好问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问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译文

  大路的两旁倒卧着满地的俘囚,经过的毡车就像那滚滚的水流。
 
  被俘的妇女啊,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究竟是为谁啊,一步踉跄一回头!
 
  军营里珍奉的木佛价值低贱过于木柴,大乐署流散的编钟摆满在市场上摊卖。
 
  到底抢掠了多少啊,你也就无须细问,那艘艘大船啊,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
 
  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变成了荒凉的龙沙。
 
  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已经被屠杀净尽;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竟还剩几户人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的注释

  癸巳:公元1233年。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虏。农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
 
  累:通缧(léi),捆绑囚犯的绳索。
 
  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
 
  旃(zhān)通毡,旃车:即毡车,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红粉:年轻妇女。
 
  回鹘(hú):即回纥,这里指蒙古。
 
  木佛:木质佛像。
 
  大乐: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近代改名为大和,这里使用的是原名。
 
  编钟:乐器名称,即大小成组的钟。佛像、大乐、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这两句说明蒙古军队野蛮,不开化,无视礼乐。
 
  浑:全,整个。
 
  浑载汴(biàn)京来: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
 
  龙沙: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
 
  桑梓:家乡。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河:黄河。
 
  朔:北方。生灵:老百姓。
 
  疏烟: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炊烟。

  简短诗意赏析

  第一首是写元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第二首是写元军破坏寺庙,抢劫财物的罪行。这首诗直抒其事,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诗揭露深刻,用意巧妙。第三首绝句以十分洗练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凉的画面。在构图上,诗人选择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烟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着力刻画,写出多年战乱的浩劫对农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纵横相藉,寒鸦聒噪争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萧索、残破、恐怖、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

  作者简介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张孝祥《鹧鸪天·上元启醮》”的原文翻译
  2、“刘长卿《登馀干古县城》”的原文翻译
  3、“杜荀鹤《田翁》”的原文翻译
  4、“李贺《伤心行》”的原文翻译
  5、“柳宗元《读书》”的原文翻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上一篇: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 下一篇: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