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荣耀: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③就在几天前,5 月 14 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 斤试验示范” 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袁隆平团队提供的 “超优千号” 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 926.5 公斤,这是继上次测得平均亩产 1004.38 公斤后,该稻种再次在三亚创获佳绩。
人生追求: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①“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②“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③“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④“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袁隆平
袁隆平语录(使用不同作文主题)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坚持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适用主题】性格,命运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健康
4、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 ”自由”;特长: ”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适用主题】自由
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 要用在正当处, 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适用主题】金钱观,朴素,名利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适用主题】追求,名利,快乐
7、我是70多岁的年龄, 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适用主题】健康
8、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适用主题】失败
9、尽管天上有一 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适用主题】童心,初心
10、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实践
艰苦人生经历: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袁隆平“遗忘了奖杯”
陈鲁明
一次,袁隆平去国外接受联合国颁发的世界粮食奖,规格很高。据说过海关时,因为东西比较多,他不小心把那个装奖杯的包落下了。后来,海关工作人员打开包一看,原来是刻着袁隆平名字的奖杯,马上和他取得联系。袁隆平这才发现把奖杯忘了,还幽默地表示:“我说怎么会感到那么轻松呢!”沉甸甸的奖杯当然很珍贵,是荣誉的象征,是社会的褒奖,但在袁隆平眼里,那也算不了什么,没有了奖杯的重负,可以活得更自在。
淡泊名利,事业为重,大概是古今中外所有英杰的共同特性。有朋友到居里夫人家做客,她正忙于试验,就让朋友随便转转。朋友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她的诺贝尔奖奖牌,不禁大吃一惊,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給孩子当玩具?居里夫人却很平静地表示这没什么,“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永远守着,否则就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居里夫人在所有著名人物中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连累的人”。
古人有云:“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袁隆平、居里夫人等,便是那自古至今的“几人”。正因为凤毛麟角,就更显其珍贵,也更令人景仰敬重。
(摘自《婚姻与家庭》)
有感于袁隆平的幽“末”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是大名鼎鼎的“理工男”。同时,袁隆平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堪称一流。他在公共场合与人交流常常出言幽默,妙语连珠。
袁隆平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主持人问:“您一共得了20多项大奖,还有以您命名的小行星,别人都称您是伟大的科学家,您怎么看?”袁老不假思索道:“不是伟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翘’不起来。”
袁隆平低调为人的幽默,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其虚怀若谷的幽“末”。
幽,其释义之一是“深”。《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传:“幽,深;乔,高也。”袁隆平的幽默,看似笑谈,但其中深藏着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末,释义之一是“微不足道”。《公羊传·桓公十五年》:“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耳。”陈立义疏:“末言者,犹言不足言耳。”亦用为自谦之词。如:末技,末学,末议。
论功绩,袁隆平60年来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田间,潜心于实验,把水稻亩产量从500斤提高到1500斤,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誉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难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有人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可以说,袁隆平获得“伟大”之美誉,当属实至名归。然而,袁隆平却将“高节”偏偏视之为“末节”。正可谓:“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宋·苏轼《醉白堂记》)意即:要求自己高,对待出名不以为意。
在“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荣获“终身成就奖”的袁隆平发表感言:“我知道,大家给我这个终身奖,就是要我干一辈子工作。”
苏轼《墨君堂记》云:“得志遂茂而不骄。”这不正是袁隆平“不能骄傲自满,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恰如其分写照吗?他没有因获得“终身成就奖”,躺在功劳簿上歇口气,而是把“终身成就奖”当作“终身奉獻奖”,视其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鼓励和鞭策。这种“老骥伏枥,志在‘田里’”的愈老弥坚的进取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一次过生日,好友谭士珍和夫人一起去袁隆平家中为他祝寿。饭后,三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时,见老寿星竟然站在自己左边的位置,谭士珍就让他站到中间。袁隆平却幽默地谢绝道:“你们俩是夫妻,如果我站在中间,不就是第三者插足了吗?”
袁隆平不但对自己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多力而不伐功”(《墨子·修身》:能干实事但不夸耀功劳),在待人接物方面,亦尽显谦谦君子之风——在公众场合“排座次”时,以一语双关的调侃方式主动选“末”位,令对方心悦诚服,进而达到“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的谦让目的。
毋庸讳言,有些人之“自我膨胀”与袁隆平的“虚怀若谷”,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刚刚有了一些成绩就自以为是飘飘然,唯我独尊目空四海;刚刚出了一点儿名,就把曾经呕心沥血培养自己的恩师丢在脑后,吃水忘了挖井人,甚至以怨报德,与恩师对簿公堂,令老师“寒”心疾首;刚刚有了一些名望就忘其所以,自觉很“伟大”,妄图与历代名人比肩。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不知谦让,以我为大,或喧宾夺主,鹤立鸡群;或颠倒长幼,以少轻老;或抢尖霸上,旁若无人……
凡此种种优“我”之炫,与袁隆平之幽“末”之谦相较,忘其所以者是否该汗颜呢?
(摘自《杂文月刊》2021年第2期,文/芳微)
袁隆平家风:质朴与执着一脉相承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一直没有停过,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攻克一个个难关,水稻的亩产量一次次刷新:从500公斤到1000多公斤。2020年11月3日,袁隆平团队在长沙发布了又一个重大消息:第三代杂交水稻已经实现双季亩产1500公斤!如今,90岁高龄的袁隆平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不断地追求水稻产量的突破。
袁隆平常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车,把经费全部用来搞科研。国家奖励他的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他十几年都在路边小店剪发,百十块钱一件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学界“巨富”,但生活依然简朴,他最看重的是脚踏实地“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并把这份坚定的意志传递给儿孙。
“于无声处”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上,袁隆平向来不喜欢太过严苛的方式,他总是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不过在父亲对农业执着坚守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农业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朴实无华、低调内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长子袁安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种子公司工作。后来,他跳出舒适圈自主创业,凭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那股坚定的韧劲,先后参与创办了多家农业、科技公司。现在,袁安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家。
次子袁定江,和父亲一样,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稳扎稳打的学霸,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到珠海工作。如今已是一家农业科技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小儿子袁定阳从小就是父亲的“小跟班”,天天在稻田里一脚泥一脚水地踩着。他最大的志向就是像父亲一样,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深受父亲影响,袁定阳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勇于探索,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低调朴素的家风传承
不久前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时代我》获得了很高的评分,袁隆平院士也在这部纪录片中。纪录片首次曝光了袁隆平的三个孙女:她们留着一样的娃娃头,穿着朴素,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
在她们眼中,爷爷和蔼可亲,有童趣心,会经常在家里藏好零食,让她们去“偷吃”。小时候,她们不知道爷爷是干什么的,曾一度认为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后来在课本上学到一篇关于爷爷的课文,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望着她们时,才发觉自己的爷爷跟别人不一样。
袁隆平十分疼爱三个孙女,名字都是他亲自取的,都和天气有关:大孙女出生時,雨过天晴,所以叫友晴;二孙女出生那天是雨水节气,叫友清(小名大米);小孙女降生于星空明媚的夜晚,叫友明(小名小米)。
袁隆平并不给孩子压力,不希望孩子仰视自己。而是让孩子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绩。
三个孙女说:长大以后,她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她们身上的质朴、谦逊和袁隆平如出一辙。
袁隆平低调朴素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事业的无限追求,耳濡目染着孩子们,成为家庭中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现代妇女》2021年第2期,文/张萌)
袁隆平的“第81难”
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稻终于试种成功,亩产高达628公斤。然而一个致命的问题出现了,稻种的产量极低,每亩只有5.5公斤。这時,反对杂交稻的人攻击说:“稻种产量低,不可能大面积推广。”
助手们个个像霜打的茄子。袁隆平却对大家说:“我们现在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前面80难都过了,难道最后一难就过不去吗?只要我们不被自己打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闯过这第81难。”
接下来的日子,袁隆平戴着一顶破斗笠,像长在了制种田里,不分昼夜,死盯死守。半年后,他终于弄清了低产的原因并立即采取了针对措施。1976年,袁隆平的杂交稻种亩产达到了50——100公斤。随着稻种低产难关的突破,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正式开启。
多年后,回首往事,袁隆平仍感慨地说:“只要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气,那么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不过是走向成功的前奏和序曲。”
(摘自《意林·少年版》2020年第24期,文/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