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不是抽象概念或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好教师,会通过培养、训练,使学生具有知道学习、懂得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能寻找学习的途径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这些能力加到一起,就是“学习力”。
学习力不仅是在校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婴幼儿一直到老年人都要具备的能力。
我们先认识一下“学习力”,然后再逐步探索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力的基础,人的感官与环境相接触时接受外界事物所需要的能力,称为理解力。
从心理学来说,理解力是人在感知外界刺激时对所接受信息的认知能力。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直接理解不要求思维过程,常和知觉融合在一起,如幼儿辨认家人,学生辨认动植物标本等;间接理解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针对复杂的、陌生的信息,如了解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等等。但我们所关注的,是能够快速理解的能力,并从理解过程而言,将其划分为辨析力和洞察力两种。
辨析力,约略等于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的总和,对信息给予分辨与分析。洞察力则是由于熟悉信息传递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环境,而能够拂去表象获得信息的本质。
第二个方面,是记忆力。记忆力是理解力的延展,即把经过辨析的信息记忆下来,植根于学习者大的脑皮层,使主客观融为一体。它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刚性记忆力,一种是柔性记忆力。
刚性记忆力,指通过不断重复的念诵过程将信息记忆下来,即俗称的死记硬背。这个俗称其实有恶名之嫌,刚性记忆力的原理是形成条件反射,使信息能够脱口而出,譬如九九乘法表、二十四节气、元素周期表及各种数学公式,甚或唐诗宋词,都需要通过这种记忆方式牢牢记忆。柔性记忆力中,一种是通过形象、联想、谐音、对比等思维处理,把刚性记忆转化为技巧性记忆,另一种则是将信息转化为行为指令,信息直接变成能力被储存起来,日常操作计算机的“盲打”就是典型范例。
学习力的第三方面,是记忆力的进一步延展,为整合力。整合力是将信息集成,提出一种思想的创新,同时也是将创新的结果置于行动中,可以看做是理论和实践的集成。
第三种学习力甚为重要,因为它就是学习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人。当他加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迎接下一个日出的到来。即便他在一条工业流水线上,经过他手的产品也应该富有一种渐变的新意。
而创新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思想中,它应该付诸实践,所以受教育者在这个学习力的环节中,还要培养自己的执行力,要通过思考、设计、组织把创新用于实际,且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创新是否拥有真正的价值。
整合既是一个功能的过程——为社会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或是组织一个富于朝气的团队;也是一个结构的过程——把散乱的信息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新系统,或是构建出一种富于新意的产品蓝图。在学习力的获取中,整合力的学习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第四种学习力则是第三种整合力的继续延伸,称为表现力:包括口头表达的沟通力,和运用书面表达的写作力。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也鲁先生的说法“传的活动无处无之,传的行为与生俱来”、“衣、食、住、行、传乃人生五大需要”(引于《传学概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传播社会,与阿尔温?托夫勒称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的“第三次浪潮”是完全同义的,口头的与书面的传播沟通能力,既是学习力的重要表征,也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
至此,我们再做一次归纳: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习能力,或曰“学习力”的培养。
其一,学习力分为理解力(辨析力+洞察力)、记忆力(刚性记忆力+柔性记忆力)、整合力(创新力+执行力)、表达力(沟通力+写作力)。四种能力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且有一种循序渐进的线性关联。为方便记忆,我们称它们为学习力的“四梁八柱”。
其二,也要指出:学习力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用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四种能力的强弱,以便因材施教,使四种学习力得到均衡发展,而使受教育者称为真正的栋梁之材、精英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