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是什么?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2017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人民日报把“西迁精神”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并列,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是对“西迁精神”的高度定位。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
“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的爱国精神。“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交大西迁老教授这三句感人至深的话是对交大西迁师生胸怀大局、舍家为国爱国精神的最生动诠释。
“西迁精神”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最美丽。62年前,在古城西安东南角的田野上建起一所著名重点大学,靠的就是一往无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越是面对困难和矛盾,越能激发出非凡的力量:西迁的交大师生们一边搞基建一边开展教学和科研;基建科工作人员住在工棚,边设计边施工。
“西迁精神”是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成功,“西迁精神”之所以能够感染无数人,“密码”就在于:在交大西迁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敬业无私、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和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
“西迁精神”是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1959年,交大迁校不久就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全部设计和制造工作;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78年,唐照千教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并及时应用于平顶山电站大型发电机组振动测试;2000年,研制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
西迁精神在如今的意义?
当时交大人有一句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是家’。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想起来,令人更感动。
如今,西迁精神正在新时代催人奋进,西安交大承建的中国西部创新港将在今年建成,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中心将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做强双创示范平台建设,营造更浓郁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打造人才特区、创新高地、创业基地,加速释放更多的活力和势能,让更多的新点子、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都能在西安蓬勃生长,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新开垦的地,新的一幅纸要作画,能够展现无限的可能,要建设好它,更需要有“西迁精神”的延续。
1956年7月20日,交大首批迁校教职工踏上西迁征途
交大西迁史
►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决定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内迁西安。
►1956年6月2日,西迁的先遣队伍出发,8月10日第一批西迁师生员工和家属从上海徐家汇踏上西去的专列。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从上海黄浦江畔奔赴古城西安,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西迁”。
►1957年,交大主体部分迁至西安。
►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别独立设校。
六十多年来,在西安这方沃土上发端成长起来的以交大西迁师生为主体、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西迁精神”,不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而且成为西安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浸润着一方土地、滋养着一座城市、激励着广大市民。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传承弘扬好“西迁精神”,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和鼓舞西安市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不懈奋斗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推荐阅读:
西迁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体会展示10篇
党员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优秀心得感悟5篇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感想范文6篇
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心得体会
大学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感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