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作者: 元好问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的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zhuā):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简短诗意赏析

  这首词与同词牌的《水调歌头·游龙门》相似,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此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作者简介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翻译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原文翻译
  3、“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的原文翻译
  4、“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的原文翻译
  5、“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的原文翻译
相关文章
  • 上一篇: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 下一篇: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