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来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作者: 老子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流彩华章之美,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短短几个字就能将读者带入意境,那么,你知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意思是什么吗?“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哪?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出处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什么意思?

   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全文如下: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全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全文赏析

  老子的美学观点。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语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推荐阅读:

  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意思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意思
  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
相关文章
  • 上一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 下一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