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什么节日?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的意义是什么?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燃爆竹、祭祖、吃年糕等等。
除夕的来历及传说
“除夕”这个词最早见于《风俗建义•祀典》《风土记》及《吕氏春秋•季冬记》等史籍。据称,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另述,在很早以前,有一对兄弟,叫神荼和郁垒,这俩兄弟有项突出的才能,就是抓鬼。他经常在度朔山上的一棵大桃树下检阅众鬼,审问它们究竟有没有罪行,若有害过人的,就用苇草制的绳索绑起来,扔给老虎吃,后来政府听说了这事,就常常在腊月的“除夕”装扮桃木做的人,垂着苇索,在门上画老虎,希望能抵御恶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除夕有什么风俗?
吃年夜饭
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贴春联、福字、窗花、年画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岁
除夕的晚上叫着除夕夜,也称为“守岁”、都要放烟花炮竹,这点需要在安全或指定的地方才行。人们一般都是通宵不睡或0点以后才睡觉。除夕夜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留有灯、不宜在黑暗中迎接新年,这是象征着灯火辉煌。
除夕吃什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吃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鱼
春节吃鱼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
吃年糕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除夕的意义是什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其他法定假日的含义、风俗、特点、意义等内容,请点击访问:节日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霜降的含义是什么?
2、寒露的含义是什么?
3、秋分的含义是什么?
4、白露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5、处暑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6、立秋的特点和风俗简介